書名 | 清代下層女性研究:以南部縣、巴縣檔案為中心 | |
---|---|---|
作者 | 毛立平著 | |
出版社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522717135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女性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社會生活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清代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婦女 -- 中國 -- 清(1644-1912)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緒論 從婦女史到性別史:清代女性研究的回顧與反思 第一章 州縣檔案中的清代下層女性群體形象 第一節 普遍早婚的下層女性 第二節 在貧困與饑饉中掙扎的下層女性 第三節 生活中充滿暴力的下層女性 第四節 貞潔觀念較弱、再嫁頻繁的下層女性 第二章 下層女性的夫妻關係 第一節 “素好無嫌” 第二節 “貧賤夫妻”的困境 第三節 性格與體貌不匹配的矛盾 第四節 娶妾引發的夫妻矛盾 第三章 潑出之水:清代下層婦女與娘家的關係 第一節 出嫁女與娘家的日常往來 第二節 下層女性的婚姻問題與娘婆兩家的調解 第三節 娘家與女性婚姻的瓦解 第四章 女性與基層社會 第一節 下層女性日常生活的場域 第二節 場鎮與女性訴求的“憑眾理剖” 第三節 逃婚:女性在家庭以外的遊歷 第五章 “婦愚無知?”:下層女性的涉訟策略與法律意識 第一節 婦女出頭告狀的案件分析 第二節 縣官對女性案件的審理與判決 第三節 訴狀和供詞:下層婦女對縣官的回應與互動 第六章 特殊的“交易”:“賣婚文約”及其民間和法律效力 第一節 賣婚文約的內容格式與行文特點 第二節 賣婚文約的民間效力 第三節 賣婚文約的法律效力 第七章 死亡的性別隱喻:女性自殺案件的民間處置與司法干預 第一節 下層女性自殺的原因分析 第二節 女性自殺案件的司法干預 第三節 女性自殺案件的性別隱喻 餘論 檔案與性別:州縣檔案中的下層女性建構 參考文獻 後記 |
書名 | 門閥時代:魏晉南北朝的政治與制度 | |
---|---|---|
作者 | 祝總斌著 | |
出版社 |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301339770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政治制度 -- 中國 -- 魏晉南北朝(220-420)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魏晉南北朝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中國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上編 政治與人物 “八王之亂”爆發原因試探 試論東晉後期高級士族之沒落及 桓玄代晉之性質 劉裕門第考 晉恭帝之死和劉宋初年的政治鬥爭 陶淵明田園詩產生的歷史、 文化背景 下編 制度與法律 試論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制度 素族、庶族解 都督中外諸軍事及其性質、作用 略論晉律的“寬簡”和“周備” 略論晉律之“儒家化” 外編 學者與學術 一部別開生面的讀史劄記——簡評週一良《魏晉南北朝史劄記》 評田余慶著《東晉門閥政治》 我與中國古代史 祝總斌先生論著目錄 編後記 |
書名 | 中國古代碑刻紋樣研究 | |
---|---|---|
作者 | 徐志華著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030737359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石刻 -- 中國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圖案 -- 中國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碑刻紋樣研究的緣起及意義 第二節 碑刻紋樣研究的成果回顧 第三節 碑刻紋樣研究的範圍及相關概念界定 第四節 碑刻紋樣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第二章 原始與初創:碑刻紋樣的發生和發展(漢) 第一節 漢代碑刻興起的原因 第二節 漢代碑刻紋樣的雛形 第三節 漢代碑刻紋樣的藝術特點 第四節 漢代碑刻紋樣的文化意蘊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傳統與多元:外來碑刻紋樣的中國化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 第一節 宗教思想對碑刻紋樣發展的影響 第二節 文化交融下的碑刻創新紋樣 第三節 碑刻傳承紋樣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碑刻紋樣的總體特點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成熟與興盛:碑刻紋樣的創新發展(隋唐) 第一節 隋唐碑刻紋樣興盛的文化背景 第二節 隋唐碑刻紋樣研究 第三節 隋唐碑刻紋樣的藝術特點 第四節 隋唐碑刻紋樣的意義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轉型與定型:碑刻紋樣的過渡發展(宋元) 第一節 宋元碑刻紋樣過渡發展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 宋元碑刻紋樣研究 第三節 宋元外來宗教碑刻紋樣研究 第四節 宋元碑刻紋樣的審美特徵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超越與繁榮:碑刻紋樣的轉型發展(明清) 第一節 影響明清碑刻紋樣發展的主要因素 第二節 明清碑刻紋樣研究 第三節 碑刻紋樣的表現技法 第四節 碑刻紋樣的時代特色 第五節 本章小結 結語 參考文獻 |
書名 | 環太湖地區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研究 | |
---|---|---|
作者 | 許鵬飛著 | |
出版社 | 北京,文物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2年 | |
ISBN | 9787501077823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史前考古學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新石器時代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史前文化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緒論 第一部分 環太湖地區考古學文化研究 第一章 馬家浜文化 第一節 發現與研究 第二節 馬家浜文化的分期 第三節 馬家浜文化的類型劃分 第四節 馬家浜文化墓葬的初步分析 第五節 馬家浜文化與其他考古學文化的關係 第六節 馬家浜文化的年代 第二章 崧澤文化 第一節 發現與研究 第二節 崧澤文化的分期 第三節 崧澤文化的類型劃分 第四節 崧澤文化葬俗 第五節 崧澤文化與其他考古學文化的關係 第六節 崧澤文化的年代 第三章 良渚文化 第一節 良渚文化的分期 第二節 良渚文化典型陶器、玉器的類型學研究 第三節 錢塘江以南地區的良渚文化遺存 第四節 良渚文化墓葬所反映的社會結構與形態 第五節 良渚文化與其他考古學文化的關係 第六節 良渚文化的年代 第四章 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及環太湖地區“系列考古文化區”的初步確立 第一節 錢山漾文化 第二節 廣富林文化 第三節 環太湖地區“系列考古文化區”的初步確立 第二部分 環太湖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 第五章 文明的定義及標準 第一節 文明化理論 第二節 既有理論分析 第三節 早期文明的特點 第四節 文明的標誌 第六章 良渚文化的文明化程度定位 第一節 階級 第二節 強制性的權力 第三節 王 第四節 良渚文化一期晚段時期的聚落層級 第七章 環太湖地區的文明化進程分析 第一節 環太湖地區文明化的開始 第二節 環太湖地區文明化進程的發展 第八章 良渚文化聚落特點及良渚文化衰落滅亡原因 第一節 良渚文化二期早段的聚落特點 第二節 良渚文化二期晚段的聚落特點 第三節 良渚文化三期早段的聚落特點 第四節 良渚文化三期晚段的聚落特點 第五節 良渚文化四期的聚落特點 第六節 良渚文化的衰亡 結語 後記 |
書名 | 秦漢國家建構、民族認同與社會整合論集 | |
---|---|---|
作者 | 李禹階,李勉主編 | |
出版社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522714196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秦漢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中國 -- 歷史 -- 秦(西元前221-207)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中國 -- 歷史 -- 漢(西元前202-西元220)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漢制新探——論西漢前期的“漢承秦制”與“漢家法周” 秦文化的特殊性與秦統一 從毛家坪的考古發現談秦的地方行政制度史 王權支配與漢代豪族對國家與社會的重構 嫡長之制與我國古代王權的合法性建構 “置主法之吏,以為天下師”和“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先秦法家由“國家本位”向“君主本位”政治思想的轉型 論秦漢時期婚姻成立的要件——從《岳麓書院藏秦簡》(三)“識劫娩案”說起 封授與華夏化:從外封官爵的分類看漢代的民族整合 先秦秦漢時期隴右地區的族群互動與認同 戰國秦漢的國人意識與族群認同 從上博簡《容成氏》篇看楚人的東方政治地理觀 漏刻與時間觀念 新出簡牘所見秦與漢初的田租制度及相關問題 漢代三公的罷免問題 西漢西北地方長城地帶探究——以西漢政府控制區為例 越劍劍格紋飾與越國政教文明 秦漢時期的戶人與家長 戰國秦漢時期長臂猿的形象內涵 |
書名 | 從戶版到紙籍:戰國至唐代戶籍制度考論 | |
---|---|---|
作者 | 張榮強著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030751751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戶籍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戶政 -- 中國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序一李治安 序二孫繼民 前言 第一編 財政年度·造籍日期與官方年齡 第一章 漢唐間財政年度演變新論 一問題的提出 二秦漢“計稻後年”與孫吳財政年度變化 三郴州晉簡與西晉預算體制的初步確立 第二章 從“歲盡增年”到“歲初增年”——中國中古官方計齡方式的演變 一“歲盡增年”與周歲、虛歲之爭 二“歲盡增年”與“著籍增年” 三古代禮俗上的“歲 增年” 四唐代的手實申報與“歲 增年” 五秦漢與唐代官方年齡及戶籍記載上的差異 結語 補記 第二編 文書考釋與研究 第三章 湖南裡耶所出“秦代遷陵縣南陽裡戶版”研究 一戶籍簡的著錄格式 二戶籍簡的製作年代 三南陽裡戶版的性質 附錄秦代遷陵縣南陽裡戶版 第四章 長沙東牌樓東漢“戶籍簡”補說 一“算卒”釋義 二“戶籍簡”的形制與著錄格式 三“戶籍簡”的性質 第五章 長沙吳簡中兩類戶籍簿的功能與性質 一“右某家口食”類簡的“不任調”與“應役民” 二“凡口若干”類結句簡中的“事” 三“凡口若干”與“右某家口食”類簡的功用 補論“右某家口食”戶籍簿的性質 第六章 甘肅臨澤晉簡中的家產繼承與戶籍制度——兼論兩晉十六國戶籍的著錄內容 一簡冊釋文與內容分析 二案件爭訟焦點與漢晉分家制度 三兩晉十六國戶籍的著錄內容 第七章 《前秦建元二十年籍》與漢唐間籍帳制度的變化 一《前秦建元二十年籍》內容分析 二造籍日期與財政年度的調整 三戶籍文書類型及其功用的轉變 補論有關《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的錄文問題 第八章 《西涼建初籍》與魏晉時期的職役戶籍 一《西涼建初籍》非民籍、吏兵籍 二“大府吏”“散”的身分 三魏晉兵戶居住狀態與《西涼建初籍》的性質 第九章 新疆吐魯番新出唐代貌閱文書 一文書釋讀與定名 二唐代的貌閱時間與貌閱年齡 三貌閱的重點對象及對不法行為的處罰 第三編 課役與身分 第十章 “小”“大”之間——戰國至西晉課役身分的演進 一問題的提出 二課役身分從“二分”到“三分” 三漢代的課役身分體系 四從課役身分到戶籍身分 第十一章 魏晉時期的吏戶與吏籍 一關鍵史料的解讀 二古代戶籍編制原則與吏、民合籍 三吏戶的義務、身分與地位 結語 第十二章 唐代敦煌籍的成年“中女”與吐魯番籍的“丁女” 一唐代敦煌籍的成年“中女”並非書寫疏誤 二“丁從課役”與北朝系統下女子的“丁中” 三西晉及東晉南朝的“丁女”稱謂與吐魯番籍中的遺存 餘論 第十三章 從戶下奴婢到在籍賤民——中國古代奴婢身分的演變與良賤身分制的形成 一秦漢時期的戶口統計與奴婢的附籍性質 二魏晉以降的戶口統計與奴婢在籍身分 三秦漢奴婢的來源與身分變化 四良賤身分制的形成與發展 結語 第四編 簡紙更替與制度演進 第十四章 西晉黃籍考——以《太平禦覽·文部·劄》引《晉令》為中心 一黃籍是簡還是紙? 二“諸戶口黃籍” 三黃籍與正戶 第十五章 中國古代書寫載體與戶籍制度的演變 一“簡”“牘”之別與以簡代牘 / 365 二從“戶版”到“戶籍” 三簡紙替代與中古造籍制度的演進 / 379 第十六章 簡紙更替與中國古代基層統治重心的上移 一簡牘時代的帳簿編造與正、副本關係 二秦漢時期鄉吏統攬基層事務 三簡紙替代與縣、鄉行政機構的變化 四魏晉隋唐時期縣司親理庶務 餘論 結論戰國以降戶籍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
書名 | 西方全球史學研究 | |
---|---|---|
作者 | 董欣潔著 | |
出版社 |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2年 | |
ISBN | 9787522808840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世界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全球化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前言 第一章 什麼是全球史 第一節 全球史:概念 第二節 全球史:方法 第三節 全球史:特點 第二章 西方全球史學:研究現狀 第一節 國外研究現狀 第二節 國內研究現狀 第三節 本書的研究宗旨 第三章 西方全球史中的歷史分期研究 第一節 西方全球史中的歷史分期 第二節 西方全球史中歷史分期的問題 第四章 西方全球史中的文明研究 第一節 西方全球史對文明的認識 第二節 文明比較研究:以《全球文明史》為例 第三節 西方全球史在文明研究中的局限 第五章 西方全球史中的帝國主義研究 第一節 現時代帝國主義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節 西方全球史中的帝國主義 第六章 西方全球史的方法論 第一節 西方全球史對跨文化互動研究的重視 第二節 以“哥倫布交流”為例的分析 第七章 西方全球史中的全球史學史研究 第一節 斷代史性質的全球史學史 第二節 通史性質的全球史學史 第三節 百科全書性質的全球史學史 第四節 專門史性質的全球史學史 第五節 全球史學史書寫中的核心問題 第八章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史研究 第一節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在當代世界史研究中的學術價值 第二節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西方全球史的影響 第九章 中國的通史傳統與世界史編撰 第一節 中國的通史傳統 第二節 “通史家風”的不斷發揚 第三節 通史傳統對世界史編撰的學術價值 第十章 構建雙主線、多支線的中國世界史編撰線索體系 第一節 變動世界中的世界史 第二節 構建中國世界史編撰線索體系:雙主線、多支線 結語 參考文獻 |
書名 | 史料、方法與歴史研究:基於古代城市、古地図的探究 | |
---|---|---|
作者 | 成一農著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2年 | |
ISBN | 9787030738790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中國 -- 都城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都市 -- 歷史 -- 中國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都市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古地圖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歷史地圖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序言 第一篇 城市歷史地理 第一章 “中世紀城市革命”的再思考 第一節 “市” 第二節 “坊” 第三節 城外郊區的出現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清代的城市規模與行政等級 第一節 清代城市規模的統計 第二節 城市行政等級是否決定城市規模 第三節 清代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的相關性分析 第四節 對以往城市規模與城市行政等級關係研究的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中國子城考 第一節 子城的定義 第二節 子城的萌芽 第三節 子城的產生、普及及其原因 第四節 子城的衰落與消失 第四章 中國古代城市選址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一節 當前城市選址的研究方法 第二節 對以往研究方法的反思 第三節 對一些具體實例的分析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中國古代地方城市形態研究現狀評述 第一節 陌生的中國古代地方城市 第二節 中國古代地方城市形態研究簡述 第三節 中國古代地方城市形態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再論中國古代都城位置遷移的原因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中國歷代都城選址因素的梳理 第三節 小結 第二篇 作為史料的古代地圖 第一章 中國古代城市圖在城市研究中的應用 第一節 宋代城市圖所反映的宋代地方城市城牆的毀廢 第二節 城市圖所反映的中國古代城市中衙署分佈的變化 第三節 從宋元城市圖看中國古代子城的選址 第二章 社會變遷視野下的中國近代地圖繪製轉型研究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社會變遷視野下的近代地圖繪製的轉型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河源圖研究——基於知識史的一些解讀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以河源圖為代表的地圖所反映的對河源的認知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印刷術與宋代知識發展方式的轉型——以中國古代全國總圖的發展為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印刷術對宋代及其之後全國總圖發展的影響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古今形勝之圖”系列地圖研究——從知識史角度的解讀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古今形勝之圖”系列地圖的譜系 第三節 “古今形勝之圖”系列地圖的資料來源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王朝是“帝國”嗎?——以寰宇圖和職貢圖為中心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王朝的“天下”與“天下秩序” 第三節 小結 第七章 圖像如何入史——以中國古地圖為例 第一節 “地圖入史”的瓶頸 第二節 走到地圖的“背後” 第三節 提出“正確”的問題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篇 歷史書寫 第一章 “科學”與“非科學”,“客觀”與“主觀”——被誤讀的中國傳統輿圖 第一節 “科學”——中國傳統輿圖研究的視角 第二節 “非科學”的中國傳統輿圖 第三節 “科學”是“好”的嗎? 第四節 地圖的本質特徵:客觀還是主觀? 第二章 中國古代地圖學史中“製圖六體”經典地位的塑造 第一節 地圖學史敘事中對“製圖六體”的推崇 第二節 以往敘事的內在矛盾 第三節 推崇“製圖六體”的中國古代地圖學史敘事的形成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經典的塑造與歷史的書寫——以《廣輿圖》為例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廣輿圖》的資料來源 第三節 《廣輿圖》的廣泛傳播 第四節 流行但不是“經典” 第五節 《廣輿圖》經典地位的塑造 第六節 小結 第四章 時代與歷史書寫——中國古代地圖學史書寫的形成與今後的多元化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中國古代與地圖學史相關的敘述 第三節 中國古代地圖學史的塑造——科學主義 第四節 地圖學史歷史書寫的拓展——與測繪技術的密切結合 第五節 中國古代地圖學歷史書寫的轉型和反思 第六節 展望 第四篇 歷史與歷史學研究 第一章 歷史不一定是“發展史”——中國古代都城形態史的解構 第一節 引子 第二節 中國古代都城城市形態史研究概述——建立在“相似”比較之上的發展史 第三節 作為建立各個都城城市形態之間關係的“相似性”比較研究方法中存在的問題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跳出“變革論”——兼論當前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缺陷 第一節 “唐宋變革論”及其受到的質疑 第二節 從走出“唐宋變革論”到跳出“唐宋變革論” 第三節 跳出“變革論”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讀侯旭東《寵:信—任型君臣關係與西漢歷史的展開》有感 第一節 引言 第二節 “制度”與“關係” 第三節 “歷史的輝格解釋”和“線性史觀” 第四節 是否要避免“歷史的輝格解釋”和“線性史觀” |
書名 | 中國實錄史學新探 | |
---|---|---|
作者 | 謝貴安著 | |
出版社 |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307217140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史學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史學史 -- 中國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第一章 中國及東亞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 第一節 民國以來學者對《明實錄》化舊為新的學術創舉 第二節 中國史家對東亞實錄研究的學術路徑 第二章 中越實錄的修纂比較 第一節 兩國實錄產生的背景與狀況 第二節 主題與體例之比較 第三節 修纂機構之比較 第三章 《宋實錄》《明實錄》作者分析 第一節 《宋實錄》河南作者群體 第二節 《宋實錄》川蜀作者群體 第三節 《明太祖實錄》二修總裁解縉的作用 第四章 《明實錄》《清實錄》的政治視閾 第一節 《明太宗實錄》對建文帝形象的描寫與塑造 第二節 《明實錄》對雲南巡撫的記載 第三節 《明實錄》對政治人物王竑的書寫 第四節 《清實錄》與清代吏治整飭 第五章 《明實錄》《清實錄》的地方視野 第一節 《明實錄》所見登州的對外往來 第二節 《明實錄》視閾中的鹽城地方史 第三節 《清實錄》的海南視角 第六章 明、清實錄的比較研究 第一節 明、清實錄總體之比較 第二節 明、清實錄對皇帝形象塑造的比較 第三節 明、清實錄對武當山記載的比較 第七章 《清實錄》的文本解析與史料分析 第一節 《清實錄》文字與內容的形成 第二節 《清實錄》文本的獨特性 第三節 《翁心存日記》所見《清宣宗實錄》版本 第四節 《清實錄》史料的來源與流向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
書名 | 漢唐間的制度文獻與制度文化 | |
---|---|---|
作者 | 黃楨著 | |
出版社 |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573208255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政治制度 -- 中國 -- 漢(西元前202-西元220)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政治制度 -- 中國 -- 唐(618-907)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緒論 一、概念與旨趣 二、學術史的回顧與反思 三、思路與章節安排 第一章 官制撰述在漢末的興起 一、漢末以前的官制文獻 二、古文經學對漢制撰述的啟發 三、蒙學書籍的官制內容 四、胡廣與官制之學的建立 餘論:官制撰述的經世性 第二章 東漢“漢官”文獻再考 一、《漢舊儀》 二、《漢官》 三、《漢官解詁》《漢制度》 四、《漢官儀》 五、《漢官典職儀式選用》 小結 第三章 制度知識在魏晉的斷裂與延續 一、制度知識的散亂及影響 二、制度知識的家內傳承 小結 第四章 制度知識的政權問流轉——以《晉公卿禮秩故事》《晉百官表注》為中心 一、《故事》《表注》與石趙政治 二、《故事》《表注》的南下 三、“故事”與“史實” 餘論 第五章 《宋書》“百官志”“禮志”的編纂及特質 一、中古正史“百官志”“禮志”的撰述情況 二、《宋書》二志的取材 三、《宋書》二志的特質 小結 第六章 《齊職儀》與官修政典的興起 一、《齊職儀》的撰作背景 二、《齊職儀》的登場 三、從《齊職儀》到《唐六典》 附:《齊職儀》輯佚 第七章 胡漢遭遇下的制度與制度書寫——北魏前期官制結構考論 一、從“書寫”角度反思北魏前期職官研究 二、侍臣、內職與外臣 三、《文成帝南巡碑》碑陰題名的再檢討 餘論:從官制結構看北魏前期的統治方式 第八章 杜撰的西晉五輅——兼論《晉書·輿服志》車制部分的史料構成 一、五輅成于劉宋而非西晉 二、晉志五輅部分的史料來源 三、晉志車制部分史料構成之概觀 餘論 第九章 中書省與“佞幸傳”——南朝隋唐間制度文化變遷之一例 一、南朝正史“佞幸傳”的特質 二、魏晉時期的“制度性佞幸” 三、中書制度的演進與南朝佞幸書寫的成立 四、《梁書》《陳書》不立“佞幸傳”的制度因素 小結 結語 附錄一 從“劉昭注”看制度文獻在南朝的閱讀與再生產 一、博學之風與制度閱讀 二、重塑“續漢志” 小結 附錄二 再論流刑在北魏的成立 一、關於流刑成立原因的先行研究及存在的問題 二、內亞的流刑 三、從部族舊俗到王朝法制 四、以“流”為名 小結 參考文獻 |
書名 | 南宋江西士人社群與地方社會研究 | |
---|---|---|
作者 | 鄒錦良著 | |
出版社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522713687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士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知識分子 -- 中國 -- 南宋(1127-1279)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江西省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緒論 一 選題緣起 二 學術史回顧 三 概念界定 四 研究內容 第一章 唐宋轉型視野下的士人 第一節 唐宋的歷史轉型 第二節 唐宋轉型視野下的士人 第二章 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歷史考察 第一節 宋室南渡後的政治生態 第二節 江西地域文化與南宋士人社群 第三章 南宋江西士人社群的構建 第一節 士人社群構建之因緣 第二節 士人社群構建之方式 第四章 江西士人社群與南宋地方社會 第一節 地方事務中的士人社群 第二節 江西士人社群與南宋基層社會 餘論 參考文獻 後記 |
書名 | 明清之際文人經學與佛學征實風尚的互動研究 | |
---|---|---|
作者 | 吳正嵐著 | |
出版社 | 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7533696269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中國文學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經學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明代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清代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佛學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概論 錢謙益之詩文“茁長於學問”與歐陽修經史之學的關係 “根本六經”與“通釋教”——錢謙益論“經經緯史”與蘇軾文學的取法物件 金聖歎與錢謙益的思想淵源 金聖歎援佛釋易的易學思想 金聖歎兼奉台禪的佛學思想 佛教“因緣”說對金聖歎文學觀念的多重影響 華嚴心本原說與金聖歎的文學思想 金聖歎以《華嚴經》“唯心偈”論文藝對徐增的影響 金聖歎的文學命題與儒釋道思想的離合關係 金聖歎“大般涅槃經體”與明清之際江南佛學的征實傾向 論魏禧“偏至”說對明代文論折衷傾向的超越 清初布衣士子邵長蘅的風土文學與錢谷財幣之學 清順康年間布衣士子與富民階層的觀念契合及其文學史意義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
書名 | 傳統職業變遷與明清徽州人口流動研究 | |
---|---|---|
作者 | 徐國利,胡中生,陳瑞,徐道彬著 | |
出版社 | 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20年 | |
ISBN | 9787566420725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簡體中文 | |
主題 |
職業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人口遷移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徽州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導論 第一編 明清徽州傳統職業觀的變遷 第一章 明清徽州傳統職業觀變遷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成因 第一節 不利農耕的環境和以農治生問題的凸顯 第二節 明清徽人經商的有利經濟因素 第三節 明清科舉與徽州士人治生的艱難 第二章 宋明理學與明清徽州職業觀的轉換與建構 第一節 宋明理學世俗倫理觀及其治生倫理的意義 第二節 宋明理學四民倫理的新闡釋與明清新四民觀的建構 第三節 陽明學、朱子學與明清徽州職業觀的轉換與建構 第四節 朱子的倫理觀與徽商倫理價值觀的全面確立 第三章 明清徽州職業觀的多重內涵和基本內容 第一節 明清徽州新四民觀的多重內涵與儒家核心價值取向 第二節 明清徽州宗族的職業觀及其特徵 第二編 明清徽州職業變遷引發的徽州人口流動 第四章 明清徽州人口在職業間的流動 第一節 明清徽州農商間的人口流動 第二節 明清徽州士商間的人口流動 第五章 明清徽州人口在區域間的流動 第一節 徽州區域內的人口流動 第二節 徽州人向外的遷徙 第三節 徽州人向外遷徙的分析 第三編 明清徽州人口流動的社會影響和作用 第六章 商業人口流動與明清徽州經濟、宗族和教育的發展 第一節 徽商資本大量回流與徽州經濟社會的發展 第二節 徽商致力宗族建設與當地宗族制度的維持和強化 第三節 徽商的教育投資與徽州教育科舉的發達 第七章 人口流動與明清徽州階層結構和社會發展走向 第一節 明清徽州人口流動與階層結構的新變化 第二節 人口流動與明清徽州社會的發展走向 第八章 明清徽州外流人口對所在地社會發展的影響和作用 第一節 明清徽商與所在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第二節 明清徽商與所在地的文教發展與風習變遷 第三節 徽籍學者和明清學術變遷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
書名 | 近世長崎渡来人文運史:言語接触と文化交流の諸相 | |
---|---|---|
作者 | 若木太一著 | |
出版社 | 東京都,勉誠社 | |
出版日期 | 2024年 | |
ISBN | 9784585320449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日文 | |
主題 |
文化交流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近世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日本長崎縣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東亞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日本 -- 外交關係 -- 東亞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前言 第一部 海峡渡航者と日本 一 藤原惺窩筆談考―「達徳」への道― 二 朝鮮通信使と石川丈山―「日東の李白」考― 三 〈翻刻〉石山丈山自筆原翰『與朝鮮國権學士菊軒筆談書』 四 雨森芳洲小考―唐話の師國思靖― 五 雨森芳洲の語学書 第二部 明清交代と長崎 一 隠元―「万国の春」を心に― 二 鐵心道胖の文事―「聖福八景」詩原巻とその時代― 三 牛込忠左衛門の詩宴―「長崎八景」― 四 『彦山勝景詩集』の詩人・文人―八景・十二景の表象― 第三部 渡来人の系譜 一 近世渡来人の系譜―『訳司統譜』から― 二 唐通事・林道栄の生活と文事―雅俗訳通― 三 唐通事・劉宣義の生活と文事 四 都へ出た唐通事―劉図南― 五 東京通詞魏氏の家系―魏五左衛門龍山を中心に― 六 唐話会と江戸文学 七 「唐通事由来書」考 第四部 長崎聖堂とその周辺 一 向井元升事略―入洛前後― 二 向井元升著述考―東西文化の接触― 三 盧氏の系譜 四 高玄岱の文事―宝永・正徳期― 五 新出・高玄岱『鏜山游記』について 六 高玄岱自筆巻子本『心田菴記』について 七 大潮元皓の生涯 八 『瓊浦遊草』の世界―大潮元皓の長崎滞在― 九 高階暘谷―その風貌と逸詩― あとがき 初出一覧 |
書名 | 秦帝国と封泥:社会を支えた伝送システム | |
---|---|---|
作者 | 上野祥史,下田誠編 | |
出版社 | 東京都,六一書房 | |
出版日期 | 2024年 | |
ISBN | 9784864451802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日文 | |
主題 |
印章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遺址 -- 中國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中國 -- 歷史 -- 秦(公元前221-207)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第一部 封泥の実態 第一章 秦漢封泥とは 谷 豊信 第二章 観峰館所蔵封泥が提起する秦封泥の検討視点 上野祥史・瀬川敬也 第三章 封泥から復元する「捺印」の所作 外面形態情報と内部透過情報 上野祥史 第二部 文字を書き印を捺す 第一章 秦の文官のリテラシー 封緘という所作をめぐって 籾山 明 第二章 秦漢時代の小官印とその使用 青木俊介 第三章 皇帝の〝手足の指の先〟 秦帝国中央集権の現場 髙村武幸 第四章 官印は誰が捺したのか 実用と象徴の間 髙村武幸 第三部 秦封泥の文字と秦の社会 第一章 秦帝国の形成と秦郡の変遷 鶴間和幸 第二章 秦の郡県と秦封泥 丞印からみた郡と県 下田 誠 第三章 漢字書体ヒエラルキアと秦帝国 書体・書風変遷攷 松村一徳 |
書名 | 勧進・国人・仏教文化:中世土佐幡多荘の寺院と地域社会 | |
---|---|---|
作者 | 東近伸著 | |
出版社 | 東京都,22世紀アート | |
出版日期 | 2024年 | |
ISBN | 9784888772907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日文 | |
主題 |
莊園制度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寺院 -- 日本 -- 高知縣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高知縣(日本) -- 歷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序章 土佐幡多荘における地域史研究の課題と本書の目的 第一節 土佐幡多荘について 第二節 幡多荘と中世地域史研究の現状 第三節 研究史料について 第四節 本書の目的と構成 第一部 金剛福寺の勧進活動と地域社会 第一章 観音霊場―中世金剛福寺の成立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土佐国衙と金剛福寺 第二節 幡多荘の立荘と金剛福寺 第三節 観音霊場の成立 おわりに 第二章 中世金剛福音の勧進活動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建長の回禄と勧進活動 第二節 正応の回禄と寺領の拡大 第三節 嘉元大検注と津倉渕の寄進 第四節 延慶の回禄と心慶の勧進活動 第五節 金剛福寺の院主たち―南仏、快慶、心慶、定慶について おわりに 補論1 金剛福寺本尊千手観音立像胎内資料について はじめに 第一節 胎内納入品、結縁書に見る人々の信仰 第二節 結縁交名紙札について 第三節 僧侶の結縁交名について おわりに 第三章 幡多荘船所と観音信仰 はじめに 第一節 金剛福寺と船所職 第二節 末寺観音寺の社会経済活動 第三節 観音信仰と末寺飯積寺の役割 おわりに 補論2 飯積寺(いづみじ)十一面観音像造像銘に見える仏師・圓海について 第一節 飯積寺(いづみじ)十一面観音像 第二節 仏師圓海 第二部 寺社資料に見る国人の動向と信仰 第一章 中世の大方郷と国人入野氏 はじめに 第一節 東福寺領土佐国幡多荘大方郷について 第二節 一条教房の土佐下向と入野氏 第三節 寺社資料にみる入野氏 第四節 入野氏の没落 おわりに 第二章 土佐一条家の成立と国人加久見(かぐみ)氏 はじめに 第一節 一条家の幡多荘直務支配と加久見氏 第二節 加久見氏と金剛福寺の関係について 第三節 土佐国衆加久見兄弟について 第四節 蓮光寺鋳鐘勧進の目的と背景 おわりに 第三章 四万十川(渡川)合戦と一条兼定 はじめに 第一節 兼定の豊後出陣の時期 第二節 四万十川合戦と幡多の寺院勢力 第三節 長宗我部氏の宗教政策 第四節 キリシタン史料に見える兼定と「長島の城」 第五節 元親の南予侵攻と兼定の戸島移転 第六節 法華津氏と使僧の役割 第七節 兼定の最後 おわりに 第四章 中世爪白(つまじろ)の仏教文化と東小路(とうこうじ)氏 はじめに 第一節 覚夢(かくむ)寺釈迦堂と阿弥陀堂 第二節 二河白道図と浄土信仰 第三節 『長元記』に見える爪白殿 第四節 東小路氏の系譜 第五節 地検帳に見る戦国期末の爪白 第六節 検地以後の地域社会の変遷 おわりに 補論1 爪白の石造物について 第一節 覚夢寺の石造物 第二節 爪白の仏教文化と都鄙間交流 第五章 中世幡多荘の世界と下田港 はじめに 第一節 一条家領土佐国幡多荘について 第二節 幡多荘船所と横浜 第三節 中世水運の発達と幡多荘中村 第四節 一条教房の土佐下向と幡多荘直務支配 第五節 下山の材木で再建された京都一条邸 第六節 長宗我部地検帳にみる戦国期末の下田 第七節 不破八幡宮神事の一宮神社神輿船渡御と下田 第八節 一宮神社神輿船渡御神役の歴史的背景 おわりに 終 章 土佐幡多荘の地域社会形成と仏教文化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成果と今後の課題 あとがき 電子書籍版あとがき 初出一覧 著者略歴 |
書名 | 近世における唐話学の展開 | |
---|---|---|
作者 | 宮本陽佳著 | |
出版社 | 東京都,汲古書院 | |
出版日期 | 2024年 | |
ISBN | 9784762936906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日文 | |
主題 |
中國文學 -- 小說 -- 歷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日本文學 -- 歷史 -- 江戶時代(1603-1867)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序文 (小松謙) 序章 第一部 白駒の『水滸傳』講義 第一章 『水滸傳譯解』にみる岡白駒の『水滸傳』研究――その使用版本から―― 一、『譯解』の成立に関して 二、使用した版本について――問題の所在 三、使用した百二十回本 四、百二十回本以外の版本の利用 五、使用された版本の所在について 第二章 『水滸傳譯解』にみる岡白駒の『水滸傳』研究――研究の位置付けと講義の実態を探る―― 一、『水滸傳』の注解 二、冠山、南濤の解釈との関係 三、一齋本と艮齋本①――記載される解釈の差異 四、一齋本と艮齋本②――項目数の差異 第三章 『水滸傳』講義録の継承について 一、各講義録について 二、各講義録の成立について 三、各講義録の関係について 第二部 白駒から一齋へ 第一章 澤田一齋の『水滸傳』講義をめぐって 一、一齋の講義――「風月庄左衛門説」 二、白駒から一齋への継承 三、『水滸傳』研究および講義の変化――和刻本刊行の影響 第二章 和刻本『忠義水滸傳』二集について――澤田一齋の関与をめぐって―― 一、和刻本初集と二集について――施訓方針の相違 二、二集の施訓者は誰か 三、和刻本二集刊行の背景 第三部 「和刻三言」小考 第一章 『小説精言』『小説奇言』の底本について 一、「和刻三言」の原拠について 二、『精言』が依拠した版本 三、『奇言』が依拠した版本 四、小結 第二章 「和刻三言」収録篇から見る小説の評価 一、想定される選択基準とその問題点 二、岡白駒による小説の評価 三、澤田一齋による小説の選択・評価 四、施訓者二人の白話小説の認識 第四部 白駒の言語観――徂徠学との関連から 第一章 『明律譯註』に見る岡白駒と蘐園学派の明律研究 一、『譯註』成立について 二、「増改」の方法 第二章 『論語徵批』に見る言語観――関西圏における古文辞学受容の一側面―― 一、『論語徵』と『論語徵批』 二、白駒が考える『徵』の「誤謬」 三、『助辭譯通』から見る白駒の言語観 終章 |
書名 | 東アジア冷戦文化の系譜学:一九四五年を跨境して | |
---|---|---|
作者 | 越智博美,齋藤一,橋本恭子,吉原ゆかり,渡辺直紀編 | |
出版社 | 茨城県つくば市,筑波大学出版会 | |
出版日期 | 2024年 | |
ISBN | 9784904074787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日文 | |
主題 |
東方文學 -- 歷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冷戰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東亞 -- 文化 -- 歷史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美國 -- 外交關係 -- 東亞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序文 越智博美・齋藤一・橋本恭子・吉原ゆかり・渡辺直紀 第1部 日本 1章 新しい女性に捧げる『赤毛のアン』――村岡花子と戦後アメリカの文化政策 越智博美 2章 占領者から親しい「隣人」へ――冷戦期の日米親善と庄野潤三『ガンビア滞在記』における「アメリカ」 金志映 3章 占領期のターザン漫画における大衆的想像力の所在――アフリカ・原子力・メロドラマ 杉本章吾 4章 一九五四年の「死の水曜日」 齋藤一 5章 日本におけるアフリカ系アメリカ人文学受容と社会主義――冷戦下の反米的平和運動から第三世界へ 西田桐子 第2部 朝鮮半島 6章 デアドラ論は完成されていない――李孝石の「緑の塔」 (一九四〇年)における失敗の諸相 金牡蘭 7章 崔載瑞の「マッカーサー」――マッカーサー表象を通じてみた、ある親日エリートの解放前後 鄭鍾賢(渡辺直紀・訳) 8章 冷戦と援助の力学、韓国冷戦文化の政治性とアジア的地平 李奉範(金景彩・訳) 9章 白鉄の「新批評」前後、韓国現代文学批評理論の冷戦的様相 黄・鎬徳(相川拓也・訳) 第3部 台湾 10章 「米国広報・文化交流局」(USIS)と台湾文学史の書き換え――アメリカ援助体制下の台湾・香港における雑誌出版の考察を中心に 陳健忠(橋本恭子・監訳 白井魁・訳) 11章 東西冷戦下の台湾における「中国派」比較文学の誕生――中華文化復興運動と台米関係の視点から 橋本恭子 第4部 インターアジア 12章 東アジア的モダニズムをめぐって 佐野正人 13章 林語堂、 「東洋」と「知恵」の政治性――一九五〇〜六〇年代韓国における林語堂ブームと「二つの中国」 権ボ ド ゥ レ(李珠姫・訳) 14章 近代/中国/女性、一九四〇〜六〇年代韓国の中国認識――韓国における謝冰瑩自伝の受容史を中心に 崔珍碩(金景彩・訳) 15章 アジア財団の映画プロジェクトと一九五〇年代アジアの文化冷戦 サ ン ジ ュ ン・リー(渡辺直紀・訳) 16章 戒厳令下のコミックス――一九七〇年代フィリピンにおける「新しい社会」と国語/文学 南隆太 17章 一九四五年を跨境する文学・文化の地政学――N・V・M・ゴンザーレスの環太平洋・インターアジア旅程 吉原ゆかり 18章 六八革命と東アジア――思想・言説連環の冷戦的文脈 渡辺直紀 |
書名 | Beyond the silk and book roads:rethinking networks of exchange and material culture | |
---|---|---|
作者 | Michelle C. Wang, Ryan Richard Overbey | |
出版社 | Leiden ; Boston,Brill | |
出版日期 | 2024年 | |
ISBN | 9789004685550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外文 | |
主題 |
Manuscripts -- Asia, Central -- Histo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Manuscripts -- East Asia -- Histo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https://las.sinica.edu.tw/search~S0*cht?/dManuscripts+--+East+Asia+--+History/dmanuscripts+east+asia+history/-3%2C-1%2C0%2CB/exact&FF=dmanuscripts+east+asia+history&1%2C2%2C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Transmission of texts -- East Asia -- Histo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Material culture -- Asia, Central -- Histo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Part 1. Textual Production and Circulation 1.Chinese Bamboo Slips Unearthed Abroad and the Book Road in East Asia:On the Bamboo Slips of the Analects 2.Vowing the Buddhist Canon along the Silk Road(s):A Study of Colophons to Manuscripts from Dunhuang and Japan 3.The Transmission of Medieval Chinese Paintings to Japan:Paintings on the 'Book Road' and Their Reception 4.A Gandhāran among the Türks:Buddhist Texts and Travels in the Biographies of *Dhyānagupta (528-605) 5.The Circulation of Texts between Dunhuang and Other Regions as Viewed from the Dunhuang Manuscripts Part 2. Centers and Peripheries 6.The Khotanese and Tibetan Transmission of the Narrative of the Destruction of the Dharma in the Kingdom of KauśāmbīII:Discussion 7.An Epistolary Buddhist Network between Lhasa and Beijing in the 1740s 8.Images of Silk along the Silk Roads:Dunhuang Mural Paintings and Tang Funerary Figurines 9.Birds of a Feather:Mahāmāyūrībetween Khotan and Dunhuang 10.hite Silk, Gold Thread, Frosted Temples, and Fat Faces:The Radiating Branches of Zhuzhici, ca. 1700-1900 |
書名 | The enclosure of knowledge:books, power and agrarian capitalism in Britain, 1660-1800 | |
---|---|---|
作者 | James D. Fisher | |
出版社 |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 New York, 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出版日期 | 2022年 | |
ISBN | 9781316517987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外文 | |
主題 |
Agricultural literature -- Great Britain -- History -- 18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Agriculture publishing -- Great Britain -- History -- 18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Agriculture -- Economic aspects -- Great Britain -- 18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Land tenure -- Great Britain -- History -- 18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Books and reading -- Great Britain -- History -- 18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Introduction:Pen over plough Rethinking agricultural books, knowledge and labour Learning without books:the mystery of husbandr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peasants:the appropriation of the art of husbandry Learning without labour:codification and managerial knowledge Dividing head and hand:gentleman farmers, agriculturists and expertise Monopolising knowledge:professionalisation, education and stewards The master should know more:book-farming, power and resistance Conclusion: New histories of knowledge |
書名 | Japan's ocean borderlands: nature and sovereignty | |
---|---|---|
作者 | Paul Kreitman | |
出版社 | Cambridge ; New York, N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1108489706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外文 | |
主題 |
Japan --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Nature conservation -- Political aspects -- Japan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Birds -- Japan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Island ecology -- Japan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Japan -- Colonies -- Oceania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Bonins of contention: extraterritorial empire and borderland citizenship in the nineteenth-century Pacific The race to Marcus Island: commodities and colonisation in the north Pacific, 1885-1902 Bird and sovereignty conservation in the northwest Hawaiian Islands, 1898-1911 Sand dunes and soldiers: from phosphate mining to national defence, 1902-1939 Disaster: the abandonment of Japan's remote islands, 1902-1945 Resurrecting the Torishima Albatross: wild birds and sovereignty in post-war Japan The nature of the Senkaku Islands: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in Okinawa, 1945-2013 Epilogue: islands and oceans |
書名 | The arc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 : the Mediterranean world of the early Christian Apostles | |
---|---|---|
作者 | Jack Finegan | |
出版社 | New York, NY ; Abingdon, Oxon,Routledge | |
出版日期 | 2019年 | |
ISBN | 9780367290184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外文 | |
主題 |
Bible. New Testament -- Antiquities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Mediterranean Region -- Description and travel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Mediterranean Region -- Antiquities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1. Sources 2. Chronological History 3. Beginnings 4. First Missionary Journey (A.D. 47-48) 5. Second Missionary Journey (A.D. 49-51) 6. Third Missionary Journey (51-54) 7. Shipwreck Journey (A.D. 56-57) 8. In Rome (A.D. 57-59) |
書名 | Learning from the West, learning from the East : the emergence of the study of Buddhism in Japan and Europe before 1900 | |
---|---|---|
作者 | Stephan Kigensan Licha, Hans Martin Krämer | |
出版社 | Leiden ; Boston,Brill | |
出版日期 | 2023 | |
ISBN | 9789004679542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外文 | |
主題 |
Buddhism -- Study and teaching -- Japan -- Histo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Buddhism -- Study and teaching -- Europe -- Histo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Introduction Stephan Licha and Hans Martin Krämer Part I. Meiji Japan: The Institute for the Defense of the Dharma and the Study of Christianity in a Japanese Buddhist Context, 1858-1872 Buddhism as an Object of Academic Inquiry in the Early Work of Ishikawa Shuntai (1842-1931) Hara Tanzan, Yoshitani Kakuju, and the Academization of Buddhist Studies Part II. East-West Contact Mahayana in Europe: Friedrich Max Müller and His Japanese Interlocutors Buddhist Studies in Japan: The Case of Takakusu Junjirō Yang Wenhui and Nanjō Bun'yū: A Sino-Japanese Perspective on the Introduction of Modern Buddhist Studies to East Asia Part III. European Orientalism On Buddhist Studies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 Discovering and Appropriating the Buddha: Scholarly Studies of the so-Called Southern Buddhism in Nineteenth Century Europe Sylvain Lévi's Asian Humanism: Buddhist Studies in France before World War I |
書名 | Revolutionary things:material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the late eighteenth-century Atlantic world | |
---|---|---|
作者 | Ashli White | |
出版社 | New Haven ;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 |
出版日期 | 2023年 | |
ISBN | 9780300259018 | |
冊數 | 1冊 | |
語言 | 外文 | |
主題 |
Material culture -- Political aspects -- Atlantic Ocean Region -- History -- 18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Material culture -- Political aspects -- Atlantic Ocean Region -- History -- 19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Political culture -- Atlantic Ocean Region -- History -- 18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Political culture -- Atlantic Ocean Region -- History -- 19th century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https://las.sinica.edu.tw/search~S0*cht/?searchtype=d&searcharg=Political+culture+--+Atlantic+Ocean+Region+--+History+--+19th+century&sortdropdown=-&SORT=D&extended=0&SUBMIT=%E6%9F%A5%E8%A9%A2&searchlimits=&searchorigarg=dPolitical+culture+--+Atlantic+Oce 瀏覽相同主題之中研院館藏 |
|
內容目次 | ||
Introduction:object lessons from the revolutionary Atlantic Part I. What's old is new Makers and markets in revolutionary times Seizing the status quo Part II. Political appearances Clothing the cause Dangerous trifles Part III. Seeing revolutions Cartographic contests People in print Terrible amusements Conclusion: what remains |
參觀人數(自民國105年10月20日起): 28185
回前頁 | 跳至頁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