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原名作仁,後改作賓。字彥堂,一字雁堂,別署平廬。 河南省南陽人,祖居溫縣董陽門村。
父諱士魁,字傑卿。母王氏。
童年時期
-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 出生
二月癸卯朔,二十四日丙寅,先生生。是日為陽曆三月二十日,儒略週日二四一三二七三也。
- 清光緒二十五年(西元1899年) 5歲
甲骨文字發現於河南省,彰德府,安陽縣,小屯村。
- 清光緒二十六年(西元1900年) 6歲
從陳文斗先生(字星垣,邑庠生)受業。原名作仁,後改今名。(景譜)
少年時期
- 清光緒三十二年(西元1906年) 12歲
春,太夫人病瘟劇,欲一見兒媳。遵士魁公命,娶錢氏,謂之「沖喜」。 從史九先生讀,與郭寶釣子衡同學友善。(景譜)
- 清宣統元年(西元1908年) 14歲
課餘,助士魁公作手工業,印衣袖。臘月寫春聯鬻之。為人刻印章,每字取銅元四枚。
-
清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 16歲
在南陽,入元宗小學高級肄業。(景譜)
青年時期
-
民國元年(西元1912年) 18歲
在南陽。經商餘暇,與陳耀垣共設館授徒。五月端陽,得束脩四十千文。(景譜)
-
民國二年(西元1913年) 19歲
在南陽。兼營書業,每得新書,必先讀而後售之。
-
民國四年(西元1915年) 21歲
在南陽。春,試考縣立師範講習所,被錄取為第二名。遵士魁公命,剪髮就學。
-
民國五年(西元1916年) 22歲
冬,師範畢業,先生列最優等第一。
-
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 24歲
春,游學開封,考入河南育才館肄業。從時經訓先生(字志畬)受商簡,得知甲骨文字。(景譜)
-
民國八年(西元1919年) 25歲
在開封。冬,育才館畢業。與同學籌辦新豫日報,任編輯。
- 民國十年(西元1921年) 27歲
在開封。新豫日報擴充篇幅,任編校。兼實業廳調查委員。 新年大雪,作〔瓊褸人語〕小說一篇,刊之報端。 冬,至北京。
-
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年) 28歲
在北京。入北京大學作旁聽生。初學甲骨文字,以油紙影寫殷墟書契前編拓本。 著有:
-
民國十二年(西元1923年) 29歲
在北京。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成立,入所為研究生。考古學會成立,為會員。兼編校《歌謠週刊》
著有:
-
民國十三年(西元1924年) 30歲
在北京。為國學門研究生遷住北京大學第三院,住工字樓。 繼續編校歌謠週刊。入方言調查會,風俗調查會,為會員。 冬,參加點查故宮工作。。 著有:
-
為方言進一解
-
研究嬰孩發音之提議
-
考古閒話
-
北京方言化的地名
壯年時期
-
民國十四年(西元1925年) 31歲
春,至福州,任福建協和大學國文係教援。遊石鼓山。 冬,返南陽。 著有:
-
歌謠通論
-
福州歌謠第一章
-
西京雜記作者辨
-
畬語十八名
-
中原音韻的研究
-
唐脯與諸娘
-
民國十五年(西元1926年) 32歲
在開封。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兼任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及北倉女子中學校國文教員。 著有:
-
民國十六年(西元1927年) 33歲
暑假至北京,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幹事。 秋,與師友相偕南下至廣州。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識傅斯年。 冬,太夫人病瘓,返里。 著有:
-
為(民間文藝)敬告讀者
-
幾首農諺(九九)的比較研究
- 閩謠篇
-
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 34歲
春,因太夫人病,返里,在省立南陽中學兼課,授國文。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成立於廣州,聘為通信員。 暑假與鄉前輩張中孚先生約,同赴洛陽調查三體石經,並經溫、輝各縣轉赴安陽,調查殷墟甲骨文字之出土情形。 秋,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聘為編輯員。 主持試掘小屯遺址工作。是為殷墟發掘第一次。 著有:
-
洛都石經殷墟甲骨調查報告暨發掘計劃書
- 說畬
-
淨土宗的歌謠化
-
民國十七年十月試掘安陽小屯報告書
-
民國十八年(西元1929年) 35歲
春,參加第二次發掘殷墟工作。 王太夫人逝世,享年六十六歲。奔喪返里。 秋,參加第三次發掘殷墟工作。
十月,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至安陽,聲言拒絕中央研究院工作,並招工自掘,考古組暫時停工。何日章挖掘兩月,所得甲骨古器物甚多。 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入北京北海公園靜心齋,住焙茶塢。 偕頌齋赴旅順參觀羅雪堂所藏甲骨文字。 偕契齋子元參觀北京之觀象臺。留影。 著有:
-
商代龜卜之推測
-
新獲卜辭寫本附後記
-
福建畬民考略
-
閩俗瑣聞
-
切韻年表
-
楊雄年譜
-
民國十九年(西元1930年) 36歲
在北平寫殷墟發掘報告。 三月,何日章在赴安陽小屯挖掘古物。考古組工作完全停頓。 冬,至濟南。成立山東古蹟研究會,為委員。參加第一次城子崖發掘工作。發掘城子崖時,調查平陵遺址。 參與頌齋之會,第一次有臺靜農、魏建功、莊尚嚴、顧頡剛、胡文玉諸友。第二次有唐立庵、孫海波、商錫永諸人。 著有:
-
「獲白麟」解
-
甲骨文研究之擴大
-
唐寫本切韻殘卷跋
-
殷墟沿革
-
甲骨年表
-
民國二十年(西元1931年) 37歲
春,史語所全體同仁歡迎蔡元培先生,共攝影於靜心齋沁泉廊畔,先生題曰「一個不可再得的盛大集會。」 春二月,偕李濟之先生至南京,開古物展覽會於成賢街。 在中央大學公開演講,題曰「甲骨文之厄運與幸運」。 春,河南古蹟研究會成立,為委員。 秋,研究所修北海親蠶宮,為考古組辦公處。 參加第四次五次殷墟發掘工作,傅孟真自北平赴安陽小屯,視察發掘情形。 冬,白焙茶塢遷居親蠶宮西廂。 著有:
-
卜辭中所見之殷曆
-
大龜四版考釋
-
「于入于商」考
-
怎樣研治甲骨文字
- 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 38歲
春,作《甲骨文斷代研究例》。
參加第六、七次殷墟發掘工作。傅孟真自北平赴安陽及濬縣,視察發掘情形。
歷史語言研究所改聘先生為研究員。
秋,作西廂即事小詩二首,曾示胡適之先生,胡先生題「董氏西廂」橫幅一條為贈。詩云:
「夜來月影當窗,朝來月影當窗,把窗前的兩支翠都竦竦落落地寫到窗上;還有方塘中一池秋水也綺羅般織入柏葉,往復蕩漾。這一剎那的蠶宮西廂呵!已勝過那焙茶塢裡,三年以來,無限的風光。」
畫家司徒喬偕夫人馮伊湄訪先生,留影。
在北京大學兼課,講授「甲骨文字研究」。
著有:
-
民國二十二年(西元1933年) 39歲
春,歷史語言研究所遷上海滬西小萬柳堂,先生隨所南下,在滬時與鎮江葉玉森葒漁往還,有邀集同人創設契學會之議,未幾,葉葒漁卒。 秋,調查南陽草店漢畫。後赴山東主持滕縣發掘工作。 著有:
-
骨臼刻辭研究(帚矛說)
-
釋後剛出土的一片卜辭
-
釋「馭釐」
-
殷契佚存序
-
跋福氏所藏之甲骨文字
譚「譚」
-
春秋經傳史日叢考
-
敦煌唐寫本大順元年殘曆考
-
民國二十三年(西元1934年) 40歲
春,返滬,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入南京北極閣所址。旋赴安陽主持第九次殷墟發掘工作。 夏,收工,至北平,避暑居蠶壇。 秋,返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成立,聘為委員。 十月葉玉森遺著《殷墟書契前編集釋》出版。十一月十九日,接到此書即在扉頁題感。
婚姻原為父母之命,結婚以後因性情不合,雙方均感痛苦,至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及與錢女士協議離婚,共登聲明於南京中央日報。(景譜) 著有:
-
殷曆中幾個重要問題
-
城子崖(與李濟傅斯年等合著)
-
歧路燈作者李綠園先生
- 苦女吟
-
關於「寶」
-
民國二十四年(西元1935年) 41歲
在南京。 春,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奠會之委託,至安陽監察第十一次殷墟發掘工作。 冬,與熊海平女士結婚於南京。 著有:
-
民國二十五年(西元1936年) 42歲
在南京,編輯殷墟文字甲編圖版成,付商務印書館影印。 二月二十六日,考古組同人歡迎郭寶鈞攝影留念。 三月,偕李濟之先生探訪南京郊外古蹟。
至安陽,視察第十三次殷墟發掘工作。
秋,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託,考察蘇州故城基址。
冬,赴登封,調查周公測景臺古蹟,順道遊嵩山。歸途與陳念中、滕若渠兩先生同往視察龍門造像。
著有:
-
安陽侯家莊出土的甲骨文字
-
五等爵在殷商
-
殷商疑年
- 骨文例
-
東畫與澅
- 說萸
-
跋麼些象形文宇經典
-
民國二十六年(西元1937年) 43歲
在南京。
安陽盜掘古物之風,本年益盛。公然貼標語,反對殷墟發掘工作。
標語有「打倒摧殘人民生計的董(指先生)梁(指梁思永)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云云。奸商土劣仍倡議以盜掘物一部份捐出,成立古物保存所,遂大舉挖掘,更無忌憚矣。
《平廬影譜》有劫餘之物照片多幅,先生題曰「百姓之燈」。(影譜)
春,赴杭州,調查黑陶出土情形。
夏,再至登封,計劃周公測景臺修理工程。轉安陽、輝縣,視查發掘工作。
「七七」事變,抗戰軍興,先生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長沙。
冬,在遷至桂林。十一月五日,安陽淪陷,與胡厚宣編甲骨文年表出版。(續甲骨年表)
著有:
-
周公測景臺調查報告(與劉敦楨高平子合著)
-
漢白狼王歌詩校考
-
殷人之書契
-
庚子軼事
-
青年之修養
-
民國二十七年(西元1938年) 44歲
春,由桂林取道安南,遷昆明。初寓松園。秋,移居龍頭村。
-
民國二十八年(西元1939年) 45歲
在昆明。冬,患傷寒病。
參加天文學會十五屆年會。
著有:
-
論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
-
孔子誕辰之考定兼論改為國曆問題
-
僰夷曆法考源
-
談天方曆源
-
民國二十九年(西元1940年) 46歲
在昆明。春,平廬新居落成,遷入棕皮營材。傅斯年題「平廬」橫幅相贈。 冬,隨歷史語宣研究所遷四川南溪。 著有:
-
石門銘校考
-
方法歛博士對於甲骨文的貢獻
-
研究殷代年曆的基本問題
-
殷代之天文
-
爨人譜系新證
- 民國三十年(西元1941年) 47歲
在四川南溪.寓李莊板栗坳。
六月九日,舉行中央研究院成立二十週年紀念會。
著有:
-
從高宗諒陰說到武丁父子的健康
-
麼些字典甲種序
-
甲骨叢刊第一輯附考釋
-
民國三十一年(西元1942 48歲
在四川南溪。 春,赴重慶出席中央研究院院務會議。 冬,參加第三次全國美術展覽會。 著有:
-
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新考
-
栗峰山的歷史語言研究所
-
天曆發微
-
關於太平天國曆法的討論
- 民國三十二年(西元1943年) 49歲
在四川南溪。秋,寫殷曆譜稿本付石印。 著有:
-
敦煌唐寫本大順元年殘曆考
-
魏特夫商代卜辭中的氣象記錄
-
殷文丁時一旬間之氣象紀錄
-
四分一月說辨正
-
中康日食
-
敦煌紀年
-
春秋經傳史日叢考
-
殷代之羌與蜀
晚年時期
-
民國三十三年(西元1944年) 50歲
在四川南溪
。 續寫殷曆譜,並兼代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三月纂平廬景譜。成一大冊。
舉辦五十歲個人作品展覽會。
著有:
-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 51歲
在四川南溪。四月,殷曆譜成,傅斯年序。石印二百部,每部有號碼。 著有:
-
民國三十五年(西元1946年) 52歲
在四川南溪。 籌辦復員還京各項事宜。兼代所長如故。得政府抗戰獎章。 冬,至南京。接得美國芝加哥大學聘為客座教授約,定明年一月赴美。 著有:
-
民國三十六年(西元1947年) 53歲
應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聘,於一月乘輪赴美。住芝加哥附近,同時在校授甲骨金文課程。 著有:
-
漢簡永元六年曆譜考
-
西門豹故事的轉化
-
殷代文化概論初稿
-
民國三十七年(酉元1948年) 54歲
四月,當選第一屆人文組院士。
在美國芝城,課餘遊波斯頓、華盛頓、紐約。冬,返國。
乘飛機經加利福尼亞州、檀香山、微克島、日本回上海,返抵南京。仍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任研究員。
殷虛文字甲編及乙編上中兩輯出版。
著有:
-
殷墟文字甲編自序
-
殷墟文字乙編上輯
-
殷墟文字乙編自序
-
武丁龜甲卜辭十例
- 殷曆譜後記
-
民國三十八年(西元1949年) 55歲
一月,隨中央研究院遷臺灣省臺北市。 春,接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聘,在中文系授古文字學,在歷史系授殷代史。 秋,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成立,轉為該系教授。 八月,偕李濟、陳紹馨等調查臺中瑞岩泰雅族文化。 著有:
-
殷墟文字乙編中輯
- 飛渡太平洋
- 芝城屠場
-
中國文字在商代
-
民國三十九年(西元1950年) 56歲
在臺北。夏,創辦(大陸雜誌),為發行人。 著有:
-
大陸維誌發刊詞
- 甲骨學五十年
-
殷代的奴隸生活
- (民無二王)
-
孔子誕辰和八月二十七
- 甲午月食
- 龜版
- 殷代月食考
- 湯盤與商三戈
- 時間觀念
-
民國四十年(西元1951年) 57歲
在臺北。春,受命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六月,為嚴一萍撰殷契徵醫作序。 著有:
-
論商人以十日為名
- 戰積鑑圖象
-
虢季子白盤之時代
- 司母戊大鼎
-
傅所長紀念特刊編後記
- 清明上河圖
-
中國古曆與世界古曆
-
從麼些文看甲骨文
-
大龜四版之四卜旬年代訂
-
甲骨文的初步研究
- 關於貞人
-
中國古代文化的認識
-
武王伐紂年月日今考
- 廉立散儒
-
民國四十一年(西元1952年) 58歲
在臺北。美國東方學會選舉先生為榮譽會員,發表研究「中國古史年代」之結論。 冬,參加太平洋科學會第八次會議,在菲律賓開會。 著有:
-
甲骨文斷代研究的十個標準
-
周金文中生霸死霸考
-
把近二十年研究古史年代的成果獻給當世之注意國史者
-
共和以前帝王的復員
-
國曆與國民曆
-
中國上古史新證
-
卜辭中八月乙酉月食考
-
漫談中國文字書法美
-
一個理想的書法展覽
-
中國文字的起源
- 特刊獻言
-
民國四十二年(西元1953年) 59歲
在臺北。春,第二屆亞洲運動會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並舉行書畫展覽會。先生自臺北前往參加。
完成(殷墟文字)乙編下冊。著有:
-
中國上古史新證
-
卜辭中的亳與商
-
殷代禮制中的新舊兩派
- 「王二曰匄」
-
甲骨文材料的總估計
-
五十年來考訂殷代世系的檢討
-
本系所藏甲骨文字
-
談西元和公元
-
談中國的紀年法
- 殷代的紀日法
- 毛公鼎
-
渾天儀上的星象圖
-
函皇父諸器之年代
- 我國的文字
- 古文字中之仁
-
一個不平凡的書畫家
- 殷代的鳥書
-
比較五種清明上河圖小記
- 與華無極
-
關於模本清明上河圖
-
民國四十三年(西元1954年) 60歲
在臺北。得教育部舉辦之國家學術獎金(社會科學門)獎章。 著有:
-
殷墟出土一塊「武丁逐豕」骨版的研究
- 武丁狩淺說
-
鈔本武乙卜辭十一版
- 骨臼刻辭再考
-
殷代的革命政治家
- 殷周戰史
-
希望中的殷商時代疆域圖
-
論中國歷史研究的科學化
-
殷曆譜的自我檢討
-
我國文物的菁華(介紹故宮文物)
-
中國藝術與體育
-
中國書畫展在馬尼拉
- 與華無極解
-
我國文字的特色
-
加利福尼亞的古陶文字
- 西夏文銅斧
-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月曆淺說
- 中國文字
-
雜誌在學術方面的貢獻
- 今日之甲骨學
-
民國四十四年(西元1955年) 61歲
五月,《教育與文化》雜誌第七卷第七期出版:中華學術獎金專號。 載石璋如撰:〈甲骨學者董作賓先生〉; 嚴一萍撰
:〈董作賓先生的治學方法和成果〉。 五月,偕朱騮先,傳心畬兩先生同赴大韓民國漢城講學。 漢城大學研究院授予先生文學博士。並至日本東京東洋文庫及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作學術演講。 八月,接受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之聘約,辭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職;向臺灣 大學請假,赴香港就任。 著有:
-
殷代甲骨文字與古代文化
-
甲骨學在日本
- 談曆上
- 中國的版圖序
-
「檀紀」與中國上古史
- 沁陽玉簡
-
論長沙出土之繒書
- 談讀書問題
-
民國四十五年(西元1956年) 62歲
在香港。先生接受香港大學聘為榮譽史學教授。並兼任崇基書院歷史學教授。
編著《中國年曆總譜》下編付排。香港大學出版部印行。五月,《殷墟文字外編》出版,秀水嚴一萍序。香港中外畫報第四期輯印先生甲骨文書法專頁。撰:甲骨文書法。
並寫南歌子、春曉曲兩條幅,武丁狩,武丁逐豕兩摹本及對聯一副,並有牟潤孫跋。
著有 :
- 王孫舌考
-
漢城大學所藏大胛骨刻辭考釋
-
殷墟甲骨文字
-
卜辭之時代區分
-
卜辭之時代區分(新開高明譯日文)
-
殷墟文字外編
-
建設性的古史研究
-
我怎樣研究上古史
- 談曆下
-
甲骨文中的地理問題
-
談今年三種曆書上、下
-
堯典天文曆法新證
-
中國古史年代學在今天
-
甲骨學前途之展望
-
三正論之科學證明
-
春秋晉卜骨文字考
-
民國四十六年(西元1957年) 63歲
在香港。編著《中國年曆總譜》上編付排。從事上下編之校讐工作。 四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三屆評議委員。 秋,先生又任新亞書院甲骨鐘鼎文兼任教授。 冬,赴曼谷,參加第九屆太平洋科學會議。 著有:
-
卜辭之時代區分
-
香港大學所藏甲骨文字
- 孔子生年考
-
關於中國年曆總譜
-
康熙字典的訂正
中國文字演變史之一例
-
民國四十七年(西元1958年) 64歲
春,在香港兼任珠海書院上古史教授。 秋,返國,繼續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專任教授。 十一月,史語所設甲骨文研究室院聘為主任,主持研究工作。 著有:
-
甲骨實物整理
-
中國年曆總譜自序
- 量天尺
- 「戊辰直定」
-
說古史考年淺說
-
建立上古信史的大廈
-
儒略周日與古曆
-
大千居士與敦煌壁畫
-
論影印包孝肅公奏議集
-
月衣山莊憶子春
-
民國四十八年(西元1959年) 65歲
在臺北。反共救國青年團舉辦青年年會,請先生作學術演講,題為「殷商周甲」。
春,偕李濟先生前往八里鄉,視察十三行遺址發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為先生徵文,刊行慶祝六十五歲紀念論文集,為集刊外編第四種。 五月十日,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臺大醫院治療三月而癒,然自後言語即告蹇澀。 秋,《中國年曆總譜》上下編,由香港大學出版於香港。 著有:
-
中國年曆總譜編輯凡例
- 談量天尺
-
二十史朔閏表補
-
古史研究的信念
- 敦煌紀年表
-
大唐同光四年具注曆合壁
-
國立歷史博物館所藏甲骨文字
-
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 66歲
在臺北。春,當選為第四屆評議員。 承英國馬來亞大學聘為校外考試委員,參加第一年中文考試。 三月,乃赴新加坡馬來亞。 八月,接受國立臺灣大學甲骨學研究講座教授。 九月,《中國文字》第一期出版,每三個月出版一次。 先生手寫殷墟文字乙編摹寫本示例,開始於《中國文字》第一期連續刊載。十二月第二期出版。
-
民國五十年(西元1961年) 67歲
在臺北。自三月至十二月,編印《中國文字》三至六,共四冊。與黃然偉合編續甲骨年表,開始於《中國文字》第三期發表。 臺灣大學續聘為甲骨學研究講座教援。 冬,《董作賓學術論著》上下冊出版。 著有:
-
殷墟文字中之人猿圖
-
大胛骨絕非象骨之證
-
臺灣大學所藏甲骨文字之二附考釋
-
民國五十一年(西元1962年) 68歲
在臺北。編印《中國文字》七至十,共四冊。 三月題「大我永生」甲骨字,輓胡適之先生,刊《中國文字》第七冊。
五月二十五日晚,友好小敘於臺北市中華路真北平飯店。心臟病驟發,急送臺大醫院急救,翌日,轉往榮民總醫院治療一月。 著有:
-
殷代文例分常例特例二種說
-
羅雪堂先生事略
-
汪怡先生傳略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研究所略史
-
方地山所藏之一版卜辭
-
民國五十二年(西元1963年) 69歲
三月,與嚴一萍合著〈廣字系〉, 開始發表於《中國文字》第十一冊。
三月十九日(農曆二月二十四日),為先生六九華誕,各方好友,連日舉觴祝嘏,倍感勞累,致是夜心臟舊疾復發,進臺灣大學附屬醫院治療。 十月,《平廬文存》上冊出版。《殷曆譜》再版本出版,藝文印書館印。 自入院治療,荏苒八月,終告不治。十一月二十三日午,壽終於臺灣大學附屬醫院。
舉殯日。總統蔣公頒賜輓額,副總統陳公親臨弔祭,學術文化界同感哀悼,執紼者千餘人。
葬南港中央研究院高山之陽,與胡適之先生墓為鄰。
※ 參考資料來源:董作賓百年紀念文物展/董玉京. --國立歷史博物館,民國八十二年。傅斯年董作賓先生百歲紀念專刊/韓復智主編. --臺北市:中國上古秦漢學會。
版權所有 © FU SSU NIEN LIBRARY,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