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網站架構史語所傅圖
回首頁
   
回首頁
生平傳略

董作賓先生(1895-1963)原名作仁,後改作賓。字彥堂,一字雁堂,別署平廬。河南省南陽人,祖居溫縣董陽門村。父諱士魁,字偉卿。母王氏。1899年甲骨文字發現於河南省,彰德府,安陽縣,小屯村。1900年從陳文斗先生(字星垣,邑庠生),受業,原名作仁,後改今名。1906年春,太夫人病瘟劇,欲一見兒媳,遵士魁公命,娶錢氏,謂之「沖喜」;從史九先生讀,與郭寶鈞子衡同學友善。1908年,課餘助士魁公作手工業,印衣袖;臘月寫春聯鬻之;為人刻印章,每字取銅元四枚。1910年,入元宗小學高級肄業。1912年,經商餘暇,與陳耀垣共設館授徒,五月端陽,得束脩四十千文。1913年,兼營書業,每得新書,必先讀而後售之。1915年春,試考縣立師範講習所,被錄取為第二名,遵士魁公命,剪髮就學。1916年冬,師範畢業,先生列最優等第一。1918年春,游學開封,考入河南育才館肄業;從時經訓先生(字志畬)受商簡,得知甲骨文字。1919年冬,育才館畢業,與同學籌辦新豫日報,任編輯。1921年新豫日報擴充篇幅,任編校,兼實業廳調查委員。1922年,入北京大學作旁聽生,初學甲骨文字,以油彩影寫殷墟書契前編拓本。1923年入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為研究生;考古學會成立,為會員;兼編校《歌謠週刊》。1924年,入方言調查會,風俗調查會,為會員;冬,參加點查故宮工作。1925年春,至福州,任福建協和大學國文系教授。1926年,在開封,任中州大學文學院講師,兼任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及北倉女子中學校國文教員。1927年,暑假至北京,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幹事;秋,與師友相偕南下至廣州,任中山大學副教授,識傅斯年先生;冬,太夫人病瘓,返里。

1928年春,因太夫人病,返里,在省立南陽中學兼課,授國文;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籌備處成立於廣州,聘為通信員;暑假與鄉前輩張中孚先生約,同赴洛陽週查三體石經,並經溫、輝各縣轉赴安陽,調查殷墟甲骨文字出土情形;秋,歷史語言研究所成立,聘為編輯員;主持試掘小屯遺址工作,為殷墟發掘第一次。1929年春,參加第二次發掘殷墟工作;秋,參加第三次發掘殷墟工作;十月,河南省政府派何日章至安陽,聲言拒絕中央研究院工作,並招工自掘,考古組暫時停工;何日章挖掘兩月,所得甲骨古器物甚多;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入北京北海公園靜心齋,住焙茶塢;偕頌齋赴旅順參觀羅雪堂所藏甲骨文字。1930年在北京寫殷墟發掘報告;三月,何日章在安陽小屯挖掘古物,考古組工作完全停頓;參加第一次城子崖發掘工作,發掘城子崖時,調查平陵遺址。1931年春二月,偕李濟之先生至南京,開古物展覽會於成賢街;在中央大學公開演講,題曰<甲骨文之厄運與幸運>;參加第四、五次殷墟發掘工作,傅斯年自北平赴安陽小屯,視察發掘情形。1932年,參加第六、七次殷墟發掘工作,傅斯年自北平赴安陽及濬縣,視察發掘情形;歷史語言研究所改聘先生為研究員。1933年秋,調查南陽草店漢畫,後赴山東主持滕縣發掘工作。1934年春,返滬,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入南京北極閣所址;旋赴安陽主持第九次殷墟發掘工作;秋返南京,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成立,聘為委員;婚姻原為父母之命,結婚後因性情不合,雙方均感痛苦,至是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及與女士協議離婚,共登聲明於南京中央日報。1935年春,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委託,至安陽監察第十一次殷墟發掘工作。1936年在南京,編輯殷墟文字甲編圖版成,付商務印書館影印;至安陽視察第十三次殷墟發掘工作;秋,受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之託,考察蘇州故城基址;冬,赴登封,調查周公測景臺古蹟,順道遊嵩山,歸途與陳念中、滕若渠兩位先生同往視察龍門造像。1937年,安陽盜掘古物之風,本年益盛,公然貼標語,反對殷墟發掘工作,標有「打倒摧殘人民生計的董(指先生)梁(指梁思永)」「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云云,奸商土劣仍倡議以盜掘物一部份捐出,成立古物保存所,遂大舉挖掘,更無忌憚矣,平廬影譜有劫餘之物照片多幅,先生題曰「百姓之燈」;春,赴杭州,調查黑陶出土情形;夏,再至登封,計劃周公測景臺修理工程;轉安陽、輝縣,視察發掘工作;「七七事變」,抗戰軍興,先生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長沙;冬,再遷至桂林;十一月五日安陽淪陷,與胡厚宣編甲骨文年表出版。1938年春,由桂林取道安南,遷昆明,初寓松園;秋,移居龍頭村。1940年春,平廬新居落成,遷入棕皮營村,傅斯年題「平廬」橫幅相贈;冬,隨歷史語言研究所遷四川南溪。1943年秋,寫殷墟譜稿本付石印。1944年續寫殷曆譜,並兼代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三月纂平廬景譜,成一大冊;舉辦五十歲個人作品展覽會。1945年四月,殷曆譜成,傅斯年序;石印二百部,每部有號碼。1946年,籌辦復員還京各項事宜;兼代所長如故;得政府抗戰將章;冬至南京,接得美國芝加哥大學聘為客座教授,約定明年一月赴美。1947年一月,應美國芝加哥大學中國考古學客座教授聘赴美,同時在校授甲骨金文課程。

1948年四月,當選第一屆人文組院士。1949年一月隨中央研究院遷入臺灣省臺北市;春,接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教授聘,在中文系授古文字學,在歷史系授殷代史;秋,文學院考古人類學系成立,轉為該系教授;八月偕李濟、陳紹馨等調查臺中瑞岩泰雅族文化。1950年夏,創辦《大陸雜誌》,為發行人。1951年春,受命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六月,為嚴一萍撰殷契徵醫作序。1953年,完成「殷墟文字」乙編下冊。1954年,得教育部舉辦之國家學術獎金(社會科學門)獎章。1955年五月,偕朱騮先、傅心畬兩先生同赴大韓民國漢城講學,漢城大學研究院授予先生文學博士;並至日本東京東洋文庫及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作學術演講;八月接受香港大學東方文化研究院研究員之聘約,辭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職。1956年,接受香港大學聘為榮譽史學教授,並兼任崇基書院歷史學教授;編著「中國年曆總譜」下編付排;五月,殷墟文字外編出版,秀水嚴一萍序;香港中外畫報第四期輯印先生甲骨文書法專頁,撰「甲骨文書法」。1957年,編著「中國年曆總譜」上編付排,從事上下編之校讎工作;四月當選為中央研究院第三屆評議委員;秋,先生又任新亞書院甲骨鐘鼎文兼任教授。

1958年春,在香港兼任珠海書院上古史教授;秋,返國繼續任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專任教授;十一月,史語所設甲骨文字研究室聘為主任,主持研究工作。1959年,反共救國青年團舉辦青年年會,請先生作學術演講,題為「殷商周甲」;春,偕李濟先生前往八里鄉,視察十三行遺址發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為先生徵文,刊行慶祝六十五歲紀念論文集,為集刊外編第四種;五月十日,忽膺中風,不能言語,入臺大醫院治療三月而癒,然自後言語即告蹇澀;,「中國年曆總譜」上下編,由香港大學出版於香港。1960年春,當選第四屆評議員;承英國馬來亞大學聘為校外考試委員,參加第一次中文考試,三月,乃赴新加坡馬來亞;八月接受國立灣大學甲骨學研究講座教授;九月,中國文字第一期出版,每三個月出版一次;先生手寫殷墟文字乙編摹寫本示例,開始於中國文字第一期連續刊載,十二月第二期出版。1961年,自三月至十二月,編印中國文字三至六冊,共四冊,與黃然偉合編續甲骨年表,開始於中國文字第三期發表;冬,「董作賓學術論著」上下冊出版。1962年,編印中國文字七至七冊,共四冊;三月題「大我永生」甲骨字,輓胡適之先生,刊中國文字第七冊;五月二十五日晚,友好小敘於臺北中華路真北平飯店,心臟病驟發,急送臺大醫院急救,翌日,轉往榮民醫院治療一個月。1963年三月,與嚴一萍合著廣字系,開始發表於中國文字第十一冊;三月十九日為先生六九華誕,各方好友連日舉觴祝嘏,倍感勞累,致是夜心臟舊疾復發,進臺大醫院治療;十月,平廬文存上冊出版,殷墟譜再版本出版;入院治療,荏苒八月,終告不治,十一月二十三日壽終於臺大醫院;葬於南港中央研究院高山之陽,與胡適之先生墓為鄰。

※ 取自於”傅斯年董作賓先生百歲紀念專刊”,臺北市:中國上古秦漢學會,民84。頁49-6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