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網站架構史語所傅圖
回首頁
 
 
 
回首頁
生活剪影


1939年,高去尋先生在昆明北郊龍泉鎮留影
1936年春,殷墟第十三次發掘,YH127坑甲骨裝箱情形
1936年春,殷墟第十三次發掘,發掘團成員在安陽冠帶巷發掘團址前合影 左起:潘愨、伊煥章、李景聃、郭寶鈞、高去尋、石璋如
1936年,郭寶鈞先生來南京 前排左起:王湘、石璋如、劉燿、郭寶鈞、 祁延霈 後排左起:董作賓、梁思永、李濟、李光宇、胡厚宣、高去尋
1936年冬,南京革命祠,宋哲元所獻之鼎前留影 左起:蕭綸徽、石璋如、高去尋
1937年春,殷墟第十五次發掘,歡迎梁思永先生視察,在冠帶巷過庭前石榴樹下合影 左起:石健、魏鴻純、伊煥章、石璋如、王建勛、梁思永、張光毅、潘愨、李永淦、高去尋
1937年春,殷墟第十五次發掘,高去尋先生(右二)正在進行田野繪圖
1937年,高去尋、那廉君、胡厚宣,攝於湖南長沙聖經書院
1938年,在雲南昆明靛花巷本所歡送顏誾先生合影留念 前排左起:董同龢、石璋如、佚名 後排左起:佚名、潘愨、芮逸夫、顏誾、高去尋、馬家驤
1938年,高去尋在雲南昆明靛花巷
1938年,高去尋在雲南昆明靛花巷專注地進行研究工作
1938年8月7日,史語所同仁前往昆明西山一遊 前排左起:李光宇、吳金鼎、王介忱 後排左起:石璋如、高去尋、李景聃
1938年8月7日,高去尋與石璋如兩位先生在昆明山巔上
1947年元月,送董作賓先生出國,在下關車站留影 左起:佚名、郭寶鈞、董作賓、顧頡剛、勞榦、高去尋、芮逸夫
1948年大馬璘遺址發掘收工,運輸遺物 左起:宋文薰、劉斌雄、劉枝萬、高去尋、潘愨、何延瑞
史語所遷到現址時,高先生在南港中央研究院內留影
台大考古人類學系第一代師生,在文學院中庭合影 前排左起:衛惠林、芮逸夫、高去尋、屈萬里、李宗侗、沈剛伯 李濟、董作斌、凌純聲、陳紹馨、石璋如 中排左起:李卉、許倬雲、莊德和、趙榮琅、胡占魁、何延瑞、 楊希枚、呂士朋、許世珍、陶樹雪 後排左起:張光直、宋文薰、李亦園、唐美君、任先民、林明漢、 陳楚光、工友、丘其謙
1963年4月,於台大文學院課外講解實錄 左起:石璋如、高去尋、張光直、宋文薰
1964年,在台北縣八里鄉大坌坑遺址 高去尋、石璋如兩先生探視張光直先生的發掘工作
1964年6月,恭祝李濟之先生六十九壽華誕留影
1965年冬,在高雄縣林園鄉鳳鼻頭遺址高先生探視張光直先生的發掘工作 (攝影張光直)
1969年4月,歡迎賀凱(Charies O. Hucker),攝於蔡元培紀念館 前排左起:陳槃、芮逸夫、賀凱、石璋如、嚴亦雲、楊時逢 後排左起:荊允敬、楊希牧、吳緝華、高去尋、黃彰健、張秉權
1969年4月,歡迎賀凱(Charies O. Hucker),攝於傅斯年圖書館 左側(當時考古館後棟尚未興建)
1973年,高先生參加臧振華先生碩士論文口試後,攝於台大考古 人類學系系館前 左起:張光直、宋文薰、石璋如、李濟、高去尋、李亦園
1980年,高先生在胡適公園水池前留影
李亦園先生陪高先生遊溪頭時攝影
1987年12月22日,高先生攝於史語所考古館前
1991年,高先生攝於史語所考古館研究室
1991年9月7日,許倬雲先生祝壽論文集成書獻給高先生
1986年12月26日,高先生全家福 高先生手抱著高如嵩(開開) 次子高成際(後中)、次媳徐佩瑄(前右)、手抱高如衡(全全) 三子高同際(後左)、三媳席專(左前)、手抱高如泰(中中) 獨生女高蘭坪(後右)
TOP